国医大师风采

2022-09-26


 image.png

张大宁

张大宁,男,1944年9月生,天津市人,国医大师、中央文史馆馆员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,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,连续五届担任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至今,被评为优秀中央保健医生。

张大宁院士曾任第七届、八届全国政协委员、第九届、第十届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。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二届、十三届、第十四届中央副主席。天津市政协第十二届副主席。现任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、中国中医药研究促進会会长、全国中医肾病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、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总顾问。

1990年8月,张大宁作为首位大陆杰出学者赴台湾讲学会诊,受到台湾中西医学术界及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,被称为破冰之旅,架起海峡两岸的第一座桥梁,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。1998年,经中国科学院提名,国际天文学会批准,将中国科学院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“张大宁星”,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命名的小行星,中国集邮总公司为此特别发行了首日封,全国人大副委员长、医学泰斗吴阶平特别题字,以示祝贺。

张大宁作为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,上世纪八十年代,编著了我国第一部《实用中医肾病学》和《中医肾病学大辞典》,科学、详尽地规范了“中医肾病”的概念和范畴,以及临床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规律,为日后中医肾病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 

image.png

王世民

王世民男,汉族,河北省元氏县人,1935年出生,山西中医学院教授,硕士生导师,第三届国医大师。原任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。2007年荣获太原市“名老中医专家”称号,2016年被授予首批“山西省名老中医”。他是国医药学会中医药微量元素分会副主任委员,国家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王世民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(现北京中医药大学),后拜京城名医陆石如、中国近代“四大名医”孔伯华之子孔嗣伯、三晋名医之首白清佐、刘寿山等多位著名中医为师,尽得其传,被誉为“仰古尚新”的一代学人。他倾心研究中医方剂,数十年来科研成果卓著。素有“养生国宝”美称的龟龄集与著名补血养血调经药定坤丹是山西特产中药。他主持的国家中医药局科研项目,有关微量元素标准参考物质的研发,填补了国内中药微量元素标准参考物质的空白。创建实验方剂学,倡导以实验手段研究方剂学,用动物代替人类“趟雷区”,避免病家不该遭受的苦痛及危险。

王世民教授与姜廷良教授发起创刊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》。他著有《中医方药手册》《局方别裁》等多部专著。


image.png

王庆国

王庆国,男,1952年10月出生,汉,主任医师,国家级名老中医,第四届国医大师,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
他是著名中医药学家刘渡舟教授亲传弟子,国家首批学术流派之首——燕京刘氏伤寒学派负责人。国家重点学科—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,北京市教学名师,国家精品课程—《伤寒论》主讲教师,国家十一五、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《伤寒论》主编,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。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。973首席科学家,北京市重点实验室(证候与方剂现代基础研究)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证候与方剂)主任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——证候规范化研究室主任,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,新药评审专家,中药品种保护评审专家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,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中医药行业专项、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评审专家,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,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博士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王庆国教授主持973项目2项、国家“863”课题2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、教育部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5项、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与科技进步奖各1项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,曾获得“北京市优秀教师”及“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”称号。近年来,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,主编、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40部。

 

 

image.png

石学敏

石学敏,男,1938年6月生,中医、针灸学专家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、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。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,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。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、教授、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带头人,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(脑梗死、脑出血)的针灸治疗,创立“醒脑开窍”针刺法,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。80年代初创建的“针刺手法量学”,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,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。先后发明“脑血栓片”“丹芪偏瘫胶囊”等药品,再结合“醒脑开窍”针刺法针药并用,创立了“中风单元”疗法,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。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0余项,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(次),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,获国家专利6项。出版《中医纲目》《脑卒中和醒脑开窍》《石学敏针灸学(英文版)》等著作50余部。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;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;2006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“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”;2008年荣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“中医药国际贡献奖”;2014年当选第二届“国医大师”;2016年荣获中国针灸学会“中国针灸传承贡献奖”;2017年荣获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“天圣铜人”学术突出贡献奖。

 

 

image.png

吕景山

吕景山,男,1934年生,河南偃师人,国医大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本科,师从北京“四大名医”之一施今墨先生、祝谌予教授。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师、主任医师,1991年任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任所长。他是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,第三、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山西省中医管理局高级顾问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吕景山教授从事中医临床、教学、科研工作40余年,精研“药材”、创用“穴对”和“同步行针法”,对糖尿病、冠心病、痛风、过敏性病症颇有研究。主要著作有《施今墨对药》(日本,韩国已释为该国文字出版)、《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》(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)、《施今墨医案解读》、《吕景山对穴》(日本,韩国已释为该国文字出版)《冠心病中医诊治与调理》、《糖尿病中医诊治与调理》等。

2007年荣获太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《名老中医专家》证书。2010年被山西省卫生厅评为首届“山西名医”。2014年获得第二届“国医大师”荣誉称号。同年,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“终身成就奖”,2014获“感动山西”特别奖。

 

 

image.png

刘嘉湘

刘嘉湘,1934年6月生,福建福州人,中共党员,国医大师,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首批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,龙华医院主任医师、终身教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上海市名中医,中央保健委员会医疗会诊专家,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专家,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主任,第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,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,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。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,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,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刘嘉湘教授发表的《中医扶正疗法的作用》、《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》等论文被翻译成日文、韩文及英文在《日中医学》,韩国《医林》、《中国中西医杂志》和《中医杂志》英文版发表,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,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。他主持的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 5 次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,获省部级成果奖 13 次。刘嘉湘教授建立的《肺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》被编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,研制治疗肺癌的金复康口服液,肿瘤免疫制剂正得康胶囊,首创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药外贴治疗癌性疼痛的蟾酥膏(蟾乌巴布膏),疗效显著,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其中金复康口服液已被美国 FDA 批准进行Ⅱ期临床试验。

2018年获“首届上海中医药发展终身成就奖”,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授予全国第三届“白求恩式好医生”荣誉称号及奖章,2019年,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刘嘉湘同志“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”称号,2020年12月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任为“首批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”。

 


image.png 

孙光荣

孙光荣,1941年11月生,湖南浏阳人,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国医大师。原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,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委。现为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班班主任,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,湖南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中医学院名誉院长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孙光荣教授首倡“中和思想、中和辨治、中和组方”,擅长治疗脑瘤、脾胃病、妇科病、消化病、情志病等。出版著作23部。排名第一或为执笔人荣获的主要奖项有: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,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,全国优秀图书奖二等奖1项,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,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普著作奖一等奖1项等。主编《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》为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委推荐的十五本科普著作之一,主持并完成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之一《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》、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据库等。

 

 

image.png

 李佃贵

李佃贵,1950年生,男,张家口蔚县人,教授、主任医师,博士生导师。全国劳动模范,第三届国医大师,全国首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,原为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(正校级)兼河北省中医院院长。现任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、河北省胃肠病研究所所长。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(脾胃病科)主任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(慢性胃炎)重点研究室主任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(脾胃病科)、重点学科(中医脾胃病学)主任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
李佃贵教授是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。2017年河北十大新闻人物。河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,河北省医学会副会长,河北省医师协会顾问。河北省第六、七、八、十届政协委员,第八届人大代表。全国第三至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卫生部、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,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评审专家。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李时珍研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,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。中国民间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曾荣获“中国医师奖”、“中医传承特别贡献奖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
李佃贵教授擅治多种疑难杂病,其中对慢性胃炎、胃癌前病变、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。他首创“中医浊毒理论”,主持完成了“胃痛宁胶囊的药理实验研究”等多项课题,并获得科技进步奖。指导、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,主编各类院校教材10余部,学术专著40余部,获批专利多项,获各类科技进步奖30余项。著作代表著作有《中医浊毒论》、《绞股蓝的研究与应用》。

 



image.png

 林天东

林天东,男,1947年12月生,汉族,海南万宁籍,字世光,国医大师,主任中医师,教授,原海南省中医院院长。海南省中医院首席中医专家,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,首届全国名中医,全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,全国第三、六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指导老师,全国中医优秀人才导师。联合国医疗产业委员会主管专家,世界无边界生殖咨询专家。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,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学会副主委,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黎医药学会会长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 

他担任《海南医学》杂志常务副主编,《中国热带医学》副主编。历年来分别担任主编、副主编的著作累计68部,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。

他创新性地提出“男方女用,女方男用”的中医男女异病同治诊疗思想。构建了海南地区不孕不育症中医诊疗体系,创建了海南省唯一的省级男性病治疗研究中心,。他致力于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,整合构建了以“因毒致病”与“解毒治病”和“立道保健理论”为核心的黎医药学理论体系,填补了中国民族黎医药学理论的空白,为海南挖掘和传承发展黎医药的第一人。此外,在治疗冠心病、肝胆病、三叉神经痛等疑难杂症上也颇有建树。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、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突出贡献奖等很多奖项。

 

 


image.png

 周仲瑛

周仲瑛,男,汉族,1928年6月出生,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、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、国医大师。世代中医,幼承庭训,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。1948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1956年进人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(江苏省中医院)工作,从一般医生到主任医师、副院长。1983年调任南京中医学院,任院长。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、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他致力于中医学科的建设与创新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他着手创建内科学总论――辨证论治纲要,确立了以脏腑为辨证的核心、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,为临床专业分化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。在急症研究方面,他概括急症的基本病理特点,构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学术体系,他又开设了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,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中医急难症研究室,创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科。在疑难病症研究方面,他总结出八个治疗策略,系统概括出了疑难病的病理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。他主持了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、部级6项、省级以上17项。主编了一大批全国统编教材,著有《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》《瘀热论》等多部专著。主持完成了《中华本草》《中医方剂大辞典》等中医药巨著。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、全国优秀研究生导师、全国名老中医、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荣誉。

 

 

 

image.png 

 梅国强

梅国强,男,1939年3月生,湖北黄陂人,中共党员。196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本科,并留校执教与行医。二级教授、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、国医大师。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,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,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顾问,《中医》杂志编委,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,雄安新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顾问。

梅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、教学及科研工作,临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心血管、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病。他对《伤寒论》的研究颇深,是当今知名的伤寒学专家。梅教授多次编写本科统编教材,作为编委、主编分别编写了第四、五、七版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《伤寒论讲义》,作为副主编、主编分别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函授、成人教育教材《伤寒论讲义》、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《伤寒论》等。其中《伤寒论讲义》于2005年被卫生部、全国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评为一等奖,2009年获全国中医药教材优秀奖。梅教授根据其长期研究《伤寒论》的经验,将其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,著成《伤寒论专题讲座》一书,被作为研究生培养教材。2002年被评为“湖北省知名中医”,并被国家人事部、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三、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于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“特别贡献奖”。2019年被国家人社部、国家卫健委、国家中管局授予“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