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
现在大家都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,不论在医院还是平时的闲谈中,总是会听到一些有关时间的养生内容,比如:怎么总是熬夜呀,尽量保证十一点之前睡觉;早餐必须要吃呀,而且要吃好。那么这些都是为什么呢?今天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十二时辰与五脏六腑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。
十二时辰
我们今天所采用的是二十四时计时法,但在古时是以时辰为计时单位,每两小时为一时辰,用十二地支计时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,23-1点为子时、1-3点为丑时,依次类推,周而复始。
子午流注
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的一种学说,“子午”指每日的12个时辰, “流注”指气血在不同时辰的流动变化。《灵枢·卫气行》载: “岁有十二月,日有十二辰,子午为经,卯酉为纬。”《灵枢·五乱》载: “经脉十二者,以应十二月。十二月者,分为四时。”
该理论基于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念,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,有规律地如潮涨落,出现周期性的变化。其核心理论是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;人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密切相关;人体经络气血存在着与时间相关的节律性的盛衰变化。通过脏腑与十二经脉的关系,判断某个时辰经脉气血的盛衰,再有针对性地治病养生。其对应关系如下图:
十二时辰养生法
十二时辰养生学思想源于中医学经典《黄帝内经》,它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和谐与平衡的系统,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,会随着时间的流动,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,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“值班”。与此相应,需要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,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在临床中,了解十二时辰与十二脏腑的对应关系,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出健康问题,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,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。那么每个时间段具体该怎么做呢?
子时(23:00-1:00):一阳初生,护胆养阳
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认为“夜半为阴陇,夜半后而为阴衰”,即子时阴气最盛,之后阴气转衰,阳气开始生发。一阳初生,犹如种子开始发芽,嫩芽受损则影响最大。这时注意一定不要熬夜,要及时上床睡觉,以养生发之机。中医养生特别强调睡“子时觉”,原因就在于此。
子时,胆经当令,气血进入胆经,胆经旺,胆汁推陈出新。胆的生理功能是供应内脏胆汁,帮助食物消化代谢。此时若不注意按时睡眠,则会影响气血回流胆经。又“凡十一脏,取决于胆也”,全身气血取决于胆气生发,若胆气没有生发起来,就会影响到其他脏腑。
丑时(1:00-3:00):深度睡眠,养肝排毒
丑时,气血流注肝经,肝经当令。肝主藏血,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中说:“故人卧血归于肝,肝受血而能视。”即当人睡眠时,血归藏于肝,肝得血而濡养于目,则能视物。又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中言:“肝者,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。”肝脏与思维活动也是紧密相关的。肝气足,思维就会敏捷,反应也更加灵敏;反之,则反应迟钝,工作效率降低。所以应该利用好这个时辰,养好肝脏和肝血。
丑时是进入深度睡眠、充分休息的黄金时段。睡得越深,肝血回流的效果就越好,运行、排毒的功效也就越高。如果此时没有好好休息,肝血不能及时回流,则会导致代谢失常。肝血不能“推陈出新”,肝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影响,从而引发肝病。现在得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,这与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。
寅时(3:00-5:00):养护肺经,调配有度
寅时,气血流注肺经,肺经当令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中说:“肺者,相傅之官,治节出焉”,即是说肺有宰相之能,负责调度、制衡其他器官,起到“均衡天下”的作用。此时全身的气血都要流注于肺经,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,使人体气血得到重新分配,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。
寅时是阳气的开端,人体气血由静变动,这时全身器官都要休息,只有这样肺才能合理地分配气血。所以此时养生要务依然是睡眠,而且要深睡眠,养护好肺脏,令气血整装待发。
卯时(5:00-7:00):温水润肠,按时排便
卯时,气血流注于大肠经,大肠经旺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认为:“大肠者,传道之官,变化出焉。” “传道(导)之官”是指大肠负责运输清理人体内的垃圾,因此又称它为卯时值班的“清洁工”。按时排便是保养大肠经最好的方法。便秘是百病之源,短期便秘是肠道健康亮起的红灯,长期便秘则会引起腹胀、口臭、食欲减退等症状,此外,还会使身 体发胖、皮肤老化,引起贫血、肛裂、痔疮等疾病。
如果此时正常排便,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。排不出的大便则会变成宿便,使毒素停留在体内。因此,最好养成每天早起后按时排便的习惯,避免产生宿便。起床后,可以喝杯温开水以滋润肠道,促进排便。
辰时(7:00-9:00):营养早餐,温补养胃
辰时,气血流注胃经,胃经旺。经过一夜的睡眠,人体内储存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,此时,最需要补充热量与营养,以供应全身各脏腑器官的能量需求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认为: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”又胃为“水谷气血之海”也,它像一个发电站,生成营养物质,是人体能量的源头。能量一旦不够用,很多脏腑组织代谢速度就会减慢,工作效率也会降低,长此以往,疾病就会随之而来。所以一定要吃早餐,而且要吃得营养、丰盛才可。早餐最好吃些温热的食物,以补益胃气,促进血液循环,使经脉通畅。
巳时(9:00-11:00):适当运动,健运脾气
巳时,气血流注于脾经,脾经旺。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,依靠脾的转输作用和散精功能,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,由肺脏注入心脏之血脉化成气血,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,营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使其发挥正常功能;此外,能充养先天之精,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,故曰脾为人体“后天之本”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脾气健运,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正常发挥,为气、血、津液等的化生提供足够的养料,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。反之,若脾失健运,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因此失常,就会出现腹胀、便溏、食欲不振、倦怠、消瘦等症状。所以,吃过早饭后,9:00-11:00要进行适当运动,以健运脾气,促进脾的运化功能。
午时(11:00-13:00):睡好午觉,安神养心
午时,气血流注于心经,心经旺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讲:“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”心是五脏之首,是人体的君主。心主血脉,配合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,推动血液输送至全身各部位;心藏神,统管全身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、情志等活动,午时保养心脏至关重要。所谓“子时大睡,午时小憩”。
古人把睡“子午觉”叫做“盗天地之生机”,子时、午时是天地阴阳交替之时,是养生的关键时期。人体在此时应适当地休息,让身体进行自我调整,协调脏腑的关系,恢复体内的元气,达到养心安神的目的。
未时(13:00-15:00):充足营养,养护小肠
未时,气血流注小肠经,小肠经旺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曰:“小肠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”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、化物和泌别清浊。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,其主要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进一步消化,将食物中的精华养料吸收后,通过脾的运化,滋养全身,并将消化吸收后的糟粕传送到大肠,而其中的水液则渗入膀胱。未时是小肠吸收营养的最佳时刻。养护小肠经一定要吃好午餐,及时补充营养,保证气血供应,为身体的“边防部队”——膀胱经提供良好的“后勤”支持。否则,若小肠经气血不足,申时当令的膀胱经也会受到影响。
申时(15:00-17:00):饮水排尿,动汗为妙
申时,气血流注膀胱经,膀胱经旺。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”,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。而尿液可以看成是人体排放出的污水,人体的膀胱经就像一个环保局局长,掌管着污水合理的排放。申时最宜多喝水,以利于排尿,并随之排出体内毒素。喝水应以白开水为主,淡茶也行。饮料、啤酒、牛奶、豆浆、果汁等都不适宜作膀胱的“清洗剂”,它们表面上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,实际上却增加了肾脏、膀胱的负担。此外,申时是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最佳时机,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最为旺盛的时候。当工作学习中感到疲倦时,可以适当运动一下,且以微微汗出为妙,以促进新陈代谢过程的进行。
酉时(17:00-19:00):休息调养,保肾藏精
酉时,气血流注肾经,肾经旺。肾主藏精,有利于储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。人以五脏为本,而肾为五脏之根。肾所藏之精气为生命的基础,在人的生、长、壮、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。故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:“天寿过度,气脉常通,而肾气有余也。”
酉时运动量不宜太大,也不宜大量喝水,以免增加肾脏的负担。此时一天的工作完毕,应适当休息,调养身体。此外,涌泉穴为肾经的第一要穴。因此,经常按摩涌泉穴不仅有助于睡眠,还可补肾健脑、增强智力,而且它也是长寿保健的要穴。该穴位于足底前 1/3处,卷足时足前凹陷处。可经常用拇指指端或中指端在穴位上点按、旋揉,每次揉30~50次。通过对涌泉穴的按摩,既有效地激活了脚部的气血,也让涌泉穴得到了充分地刺激,补肾强身,防病祛病。
戌时(19:00-21:00):静心养神,保护心包
戌时,气血流注心包经,心包经旺。而心包经属火,脾胃属土,火生土,所以,晚饭之后休息半小时,借火补土,以调养脾胃,效果非常好。另外,心包经主喜乐,简言之就是要快乐。在压抑的气氛下很容易胸闷,在戌时要放松身心,静心养神,快快乐乐地度过这段时间。
亥时(21:00-23:00):按时睡眠,养阴育阳
亥时,气血流注三焦经,三焦经旺。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,人体诸气皆通过三焦而输布到各脏腑。人体的元气发源于肾,它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,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,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而元气主要靠三焦输送到五脏六腑,充养于全身各处,以此来激发和推动各个脏腑组织正常工作。“三焦通百脉”,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。如果在亥时进入睡眠,人体百脉就可以得到休养生息,对身体十分有益。
中医十二时辰理论指导着我们临床的诊治和调养,告诉我们身体要和外在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。魏玮主任在临床上就常常向患者宣教,不能仅依赖药物治疗疾病,一定要注重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,总的大原则即是跟着太阳的节律走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当好对抗疾病的 “司令官”。
参考文献
[1]潘晓彦,黄政德,邱华丽.《黄帝内经》时间医学理论探讨[J].湖南中医杂志,2013,29(05):3-5
[2]管遵惠,管薇薇,管傲然,丁丽玲,王苏娜,黄培冬.管氏子午流注针法的传承与发展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22,37(04):2115-2119.
[3]蔚晓慧.浅谈《黄帝内经》之十二时辰养生观[J].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,2018,38(09):1239-124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