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07-29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:姚卫海
中医形容疗效好,常用“效如桴鼓”“覆杯而愈”等词儿,而我院王家骥主任管这叫“治得脆”。若见他笑嘻嘻地走过来说:“今儿这病人治得真脆!”必是有人只经他一两服药便见效。
改革开放初期,一老人回国探亲,旅途劳顿,加心情激动,复叠日饮宴,便生泄泻,一夜腹泻七八次,小便短少。王家骥用平胃散加车前子,并嘱曰:“药后若尿量增加,泄必渐止。”后果如其言。王家骥云:“此因饮食劳倦,损伤脾胃;复因心火亢盛,而致小肠不能泌分清浊,故大便泄泻,而小便短少。车前子利水道而不动气,水道利则清浊分,谷脏自止矣。”王师之效验,多类于此。
要想“治得脆”,遇到病人还得从基础做起,详询病史,细查舌脉,四诊合参,方能丝丝入扣。话说起来老套,却都是经验教训。初上临床时,我曾治一年轻男子,发热、头痛、恶风,汗出两天。予桂枝汤,一剂后发热如故,咽痛加重。一老中医谓余曰:“‘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,承气入胃,阴盛则亡。’古之明训也,慎之。”他一脸严肃,吓得我多年不敢再用桂枝汤。其实我当时差的就是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,没有注意到病人除了“太阳中风”的表现,还有咽喉红肿、舌红等热证的体征。死记条文,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挂一漏万,难免颠踬。
“治得脆”必是病机认得准,用药选得精,所谓理法方药圆融也。至药味多寡,剂量大小,皆余事也。多年后,遇一老妇,夏日旅游时车内空调过冷,遂致发热,用了“白加黑”一片,汗出热退。然后十余日自汗不止,关节拘急。我忽然想起《伤寒论》说:“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支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”不过这次我小心了许多,桂枝加附子汤,桂枝、附子没敢多用,只开三服,嘱一周复诊,不适随诊。复诊告曰:一剂知,二剂已。此因过汗伤阳,卫阳不固,遂汗出不止;阳亡液脱,故关节不利。故桂枝加附子复阳温经。机理合了,剂量虽小,效果也“脆”。这个病例总算解了我对桂枝汤的恐惧症。
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等中医古籍,语言简练,最常用的句式是“……(症状或体征)者,……(病或证)也,……(治疗方法)主之。”中间缺失的恰是机理阐释,而后世注家又众说纷纭,造成今人认识上的分歧和应用上的困难。但不管怎样,“……者……也”的句子为我们提供了“……主之”的方药应用场景。常有人问,都过去几千年了,死记硬背这些条文有什么用?我在查房中经常见到,上级医师提出一个问题,跟诊的学生们迅速低头开始查手机。我们常开玩笑说:“现在比的不是谁脑子好,而是谁的手机好。”所以,熟记中医经典原文能使我们快速发现条文的适宜应用场景。
前几周,一男子肾功能不全,腹透数年,突发高热,外院予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三日不效,来诊时体温40℃。我脑海中忽地跳出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”。此方一开,次日早上,患者体温正常。陆渊雷云:“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,且有外感表证。”这位病人素体肾阳不足,水饮不能温化,小便不能正常排出,需借助腹膜透析;又感外邪而高热不解,恰是阳虚饮停、复感外邪的病机。用麻黄发汗解表,附子温里助阳,细辛温化寒饮,既助麻黄解表,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。共奏助阳解表、温化寒饮之功。加甘草是为了缓和药性,取“微发其汗”的意思。熟记原文,可以帮我们跳过复杂的思辨过程,直接做出判断。
《知医必辨》说得形象:“凡人有病,如锁错簧,医者治病,如以钥开锁。不善开锁,虽极用力而锁不开,甚且将锁损坏。铜匠善开锁,只需铜线一根,轻轻一拨,而锁自开。”前辈医家恰如善于开锁的“铜匠”,为我们做好现成的钥匙,只要找对那把钥匙,用上去就能听到锁开时的清脆“咔哒”声。但我们不要沉迷在美好的“咔哒”声中,只会“找钥匙”,还要思考领悟其中道理,掌握“做钥匙”的本领。(姚卫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)(LQ)